久9免费在线视频,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2021一本热在线精品,欧美人与拘牲交录像

2023 05 / 04 11:44:35
來源:半月談

“出人出戲出效益”是怎么做到的?——中國戲劇界“浙婺現象”調查

字體:

  半月談記者 謝云挺

  婺劇,一個地方戲曲劇種,近年來因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的努力,在全國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當前不少國有文藝院團存在生存與發展的難題,地方戲曲劇種面臨“團散劇亡”的困境下,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浙婺”)卻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正常年份演出場次均保持在500場左右,成為國內最活躍的文藝院團之一。

  記者注意到,地方劇種的觀眾往往帶有地域性特征,不容易出圈,但“浙婺”卻能頻頻受邀到全國各地商演,場場觀眾坐滿:同樣是國有文藝院團,“浙婺”劇目創作連獲佳績,人才培養后繼有人,實現出人出戲出效益,“浙婺”為什么能做到?她能帶來什么啟示?

  傳承和張揚婺劇個性,提升地方劇種吸引力

  2月18日至21日,“浙婺”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帶著百人演出陣容,在浙江武義縣·的溪里村商演,吸引了大量群眾前往觀看,曾一度造成堵車達5公里,導致交警建議市民繞道通行。

  “浙婺”下鄉演出。張輝攝

  演出一次,火爆一次,是“浙婺”的常態。火爆的背后,除了“浙婺”名角眾多、演技精湛、節目豐富、團風一流外,還有一個關鍵的特點是擅長“文戲武做”。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曉平說,婺劇俗稱“金華戲”,曲調婉轉柔和,旋律流暢,以高音為主,音調變化豐富,抒情性強,在金華一帶有著大量的觀眾,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文化消費觀念的改變,觀眾年齡結構老化,年輕觀眾參與度不高等因素,婺劇也與其它地方戲曲劇種一樣,面臨流失觀眾的萎縮困境。

  “現今豐富多彩的社會,地方戲曲劇種要想留住觀眾,不僅要傳承好戲曲具有的寫意、空靈、灑脫、神似、嬉戲的美學韻味,還要善于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觀眾的喜好,挖掘和張揚地方劇種個性才有出路。”王曉平說,“文戲武做”是傳統婺劇的特點,需要演員用比較豐富的表情、動作和聲調來演繹角色。近年來,“浙婺”努力在“文戲武做”上下功夫,一方面挖掘存于老藝人身上的絕技絕活,使之得到有效傳承,另一方面,改良傳統劇目,增加故事情節的緊湊性和懸念性,尤其是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婺劇武戲演員,強化武戲表現力,大大增強了戲曲的觀賞性,讓傳統婺劇煥發了生機。

  “只要看過‘浙婺’的演出,都會對滿臺剽輕精悍的武戲演員印象深刻。”金華市婺劇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許加燮說,在“浙婺”,不是靠幾個好演員,而是一臺好演員,他們場上技藝結構體系化,彼此配合默契,給人一種生氣勃勃的整體性印象。比如,婺劇《白蛇傳》扮演“寺僧”的群演們,他們魚貫而出快進般的小翻、側手翻、空手翻的武戲功力,可以嗨翻全場。在劇中飾演許仙的文武生演員樓勝,成為2021年梅花獎榜首得主,他的“許仙十三跌”技藝幾乎看傻了觀眾,讓很多人第一次見識了婺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

  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的浙江省經典保留劇目《白蛇前傳》-《斷橋》。張輝攝

  浙江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沈勇說,地方戲曲劇種出現觀眾流失的萎縮困境,有時代發展帶來許多改變的外因,更主要的是戲曲劇種喪失個性的內在原因。“觀眾看戲劇除了在看故事、看人物、看情感的過程當中以外,還希望看到演員獨有的技藝,劇種獨有的技藝,所以戲曲界有句話叫‘一招鮮吃遍天’,但現在許多劇團那‘一招鮮’基本上沒有了,戲曲劇種的個性也越來越淡化。”沈勇說,“浙婺”不僅傳承“文戲武做”的劇種特性,而且,在這個方面讓演員不停地練功,把“文戲武做”做深做強,張揚個性,讓觀眾看到了這個時代當中與其他劇團不一樣的價值,這是現在很多年輕觀眾愿意走進“浙婺”劇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了解,“浙婺”不少演員都有自己的技藝絕活,其中,武功演員隊伍已產生品牌效應,全國新年戲曲晚會、央視春晚等重要演出多次受邀擔當武場班底。

  放下國有院團架子,積極主動擁抱市場

  “浙婺”已梅開五度,有4 人獲得梅花獎,其中,陳美蘭是“二度梅”得主。劇團在最近8年里,已連續20余次登上央視春晚、新年戲曲晚會、中共中央國務院春節團拜會、亞洲文化嘉年華、慶祝建黨百年文藝晚會等國家級舞臺,成為全國唯一全面參與國家級最高規格演出的地方戲院團。

  2023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華彩梨園》。周聰攝

  “‘上得了廳堂’的‘浙婺’,卻很‘接地氣’,這是一些國有文藝院團不容易做到的。”原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沈才土說,“浙婺”除了參加重大演出外,常年穿梭在農村戲臺、城市劇場之間,他們沒有省級國有院團的架子,積極主動擁抱市場,贏得市場。

  記者了解到,“浙婺”不僅演出多,而且,正常年份有一半以上場次是在農村、學校、社區演出。“農村有廣闊的市場,現在一些院團市場不太樂觀,那是因為沒有讓自己沉下去。”王曉平說,“浙婺”的理念是,演出要接地氣,要放下架子到農村去。農村市場是婺劇觀眾的基本盤,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試圖開拓其他的市場。

  為了適應不同演出條件,滿足不同觀演人群需要,“浙婺”推出優秀劇目演出的經典版、駐場版、巡演版,農村版、城市版等。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副書記、副院長嚴立新說,目前,“浙婺”有200多個傳統劇目版本,還有不少現代戲,受到不同受眾群的歡迎。

  “我們以前下鄉演出,村里把演員們安排在各個農戶家吃飯,規定不能挑三揀四,不能搞攀比。現在團里自帶廚師,不論領導和主要演員都與所有演職員工一起同個標準吃住,不搞特殊化。”嚴立新說,多年形成的良好團風,讓大家發自內心地愛婺劇,愛劇團。

  婺劇領軍人物陳美蘭,25歲就摘得梅花獎,是中宣部全國“四個一批人才”,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浙江省特級專家。從藝40多年來,她從過去背著鋪蓋下農村,與同伴一起打地鋪,到現在提攜新秀,每次下鄉依然帶著碗筷與大家同吃大鍋飯。

  “20多年前,美蘭老師在最紅的時候,主動退居幕后,甘當鋪路石,潛心培養我們,并讓我們擔綱主演她的代表作。”2015年摘得梅花獎的楊霞云說,“如果美蘭老師私心重,她還可以再演十幾年,到70歲還可以為她量身定制佘太君等老旦劇目,正是因為她的言傳身教,無私奉獻,讓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婺劇領軍人物陳美蘭(中)正在指導學生。

  據了解,陳美蘭為了讓青年演員快速成長,組建了“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推出大型新編歷史劇《宮錦袍》、紅色劇目《信仰的味道》《血路芳華》《基石》、大型婺劇《昆侖女》《夢斷婺江》、青春版《穆桂英》《白蛇傳》等一批優秀劇目,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等11項國家級大獎。目前,楊霞云、樓勝、巫文玲、陳麗俐、陳建旭、李烜宇等許多年輕演員嶄露頭角,團隊平均年齡不滿30歲。形成了以60、70后為中堅,80、90后為骨干,00后優秀苗子組成的人才梯隊。

  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信仰的味道》的演出場景。姜英鎏攝

  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表示,有好作品好演員才能讓觀眾愛上戲劇,我們在“浙婺”看到了劇團的水平、演員的水平、作品的水平,“出人出戲出效益”的“浙婺現象”引人關注。

  “浙婺現象”的啟示

  同樣一個事情,一個當作任務盡力完成,一個當作事業用心來做,其效果和結果是不一樣的。“浙婺”成功的最大特點,是極盡用心投入婺劇事業。

  這個劇團的負責人王曉平就是其中的代表。王曉平原是跑龍套演員,1998年競聘當選團長,當時劇團的年演出量不足30場次,還虧欠著員工工資和醫療費,為改變窘境,他跑中小學校找出路,編排《半夜雞叫》《西門豹》《東郭先生》等教材故事的小投資的課本劇,受到學生歡迎,不到兩個月演了70場。

  劇團有它的行業特殊性:流動性大,演員青春期短,更新換代快,專業性強,并且,演職員之間都愛相互比較,容易磕磕碰碰,但又必須整體協同。王曉平用心了解每個員工的性格特點和不同階段的心態變化,用心制度設計,讓劇團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有著較強集體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團隊。

  比如,制定獎勵政策,王曉平常不按“套路”出牌,除了重大演出活動特殊獎勵外,平時的參賽表演,主要演員拿最低等級獎金,反而,跑龍套的武戲演員獎金等級最高。王曉平說,參賽表演出彩,評委的投票和觀眾的喝彩聲自然是沖著主要演員,但是沒有武戲演員嫻熟準確的技術配合,就會影響主要演員的表現效果。武戲演員在臺上始終是個陪襯者、無名者,平時卻需要為主要演員上百次地陪練才能完美體現。“給武戲演員獎金高一點,傳達的是一份尊重和理解,換來的是大伙的積極性和以團為家的親情。”

  記者注意到,作為地方戲曲劇種,觀眾受到地域文化局限是自然的,加上現今時代選擇余地多,國內許多地方戲曲劇種存在“團散劇亡”困境,但是,“浙婺”卻能受到全國各地的邀請,而且,喜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的理由是,觀眾喜歡看戲,一定是因為有好的戲他愿意關注,一定是因為有好的演員他想看。

  為此,“浙婺”一方面通過創新傳統劇目吸引觀眾,如,最近推出的《三打白骨精》新劇,首演即成“爆款”,在當地一票難求。另一方面,培養人才不遺余力。比如,當時進團僅三年的編外青年演員李烜宇,是個好苗子,劇團大膽讓他在重新復排的《紅燈記》中飾演主角李玉和,并讓團里8個國家一級演員給他配戲,使他一舉斬獲“白玉蘭”新人主角獎榜首。

  2023年3月9日,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資助項目《三打白骨精》在浙江金華市的中國婺劇院成功首演。圖為現場觀眾爆滿場景。張輝攝

  “我在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比現場會上,看到‘浙婺’青年演員樓勝摘得梅花獎榜首的精彩演出,喜歡上了婺劇。”采訪中,記者遇到從南京趕來金華看戲的戲迷鄭寧,他說,“浙婺”戲好、演員出色、團隊凝聚力強,吸引著他這幾天一路跟隨下鄉看演出,還親眼看到梅花獎得主在食堂里幫忙端盤子,全無名角架子,戲散場后,所有演職員工主動把垃圾打掃干凈才離開,“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名角的平民化,讓我很受感動。”

  當前,對于國有文藝院團來說,雖然有政府的扶持,但仍然存在生存與發展的難題,“浙婺現象”的啟示還在于,堅持以演出為中心,地方政府探索將專項經費中用于績效獎勵部分與劇團演出收入掛鉤的新模式,為推動院團守正創新發展發揮積極作用。“這項分配獎勵機制的創新,不僅優化財政經費支出,改變院團依賴政府現象,也倒逼院團多排精品好劇多演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央戲劇學院講座教授傅謹調研“浙婺”后表示。

  “選好當家人,也是國有文藝院團走出困境的關鍵。”許加燮說,目前國內一些院團往往是名角當團長,卻不一定懂管理懂市場,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各種資源歸于自己,有意無意地壓制其他同行當青年演員的發展,容易出現“大樹底下不長草”。金華地方政府按“善經營、懂藝術、愛劇團”的標準來選“浙婺”當家人,個人不占用專業資源,只考慮劇團整體發展,對劇團發展更有益處。

  2019年1月27日晚,“浙婺”在捷克俄斯特拉發Alua Gong劇場演出后與熱情的觀眾合影。周聰攝

  據了解,目前,“浙婺”除了在省內和全國演出外,還擔當起中國文化傳播使者,出訪了五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呈現出“根在農村、枝在城市、花開境外”的發展新氣象。

【責任編輯:張靈】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8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