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9免费在线视频,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2021一本热在线精品,欧美人与拘牲交录像

腹有詩書氣自華——“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加速推進
2022-11-25 10:55:3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圖集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11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加速推進》的報道。

  1909年8月的一天,蒸汽火車粗獷悠長的汽笛聲在浙江海寧響起,滬杭鐵路南下繞了個彎,經過海寧峽口站,從此,這座浙北小城通過鐵路連接到了“十里洋場”大上海。

  100多年之后,在上海和杭州之間,一座“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初現雛形。當代海寧人和浙江大學共同抓住重大機遇,探索推進“以校促城、校城融合”跨越發展。其關鍵就在于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的入駐,這座在辦學機制、理念上都獨樹一幟的學校,在科教事業和帶動區域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跨越時間長河,這兩件事在當地屢屢被放在一起類比。對城市來說,是在歷史的峽口抓住機遇選對了航道;對高教事業來說,蘊含著扎根中國大地辦學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在國際化提升中“做真學問”的諸多啟示。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

  一座“從0到1”的校園

  近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支持浙大國際聯合學院建設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集聚世界一流科教資源,教育開放合作帶動區域發展,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發揮帶動作用并提供有力支撐。

  時鐘倒撥回2013年,浙江大學為創建國際校區尋找辦學地,海寧以滿腔誠意擁抱了這個機會。三年后,以浙江大學為主、聯合美英名校合作辦學的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正式揭幕,打開一扇觀察與融入中國發展的窗口,國內外人才紛至沓來,溢出效應不斷顯現。

  當年滬杭鐵路規劃之初并不經過海寧,沿線有些地方視為驚動地脈、破壞風水的不祥之舉而抵制。海寧的開明人士包括徐志摩父親徐申如、近代中國鐵路先驅徐騮良等卻主動爭取,捐款出力,引路改道。如今,在一脈相承的開放思想、開拓精神和開闊視野中,海寧和浙大聯手,開啟了“融杭接滬”、擁抱世界學術創新成果的進程,成為長三角科創版圖上舉足輕重的關鍵樞紐。

  海寧東部的鵑湖畔,占地千余畝的浙大國際聯合學院坐落于此。漫步校園,一側是清水紅磚的書院、教學樓、大講堂,一側是中國古典風韻的十五孔橋和求是書院,中西特色相映成趣。

  學院采用“以我為主、高水平、一對多”模式,在一個校區內同時與多所國際一流高校合作辦學,這種模式在全國是唯一的,設立了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ZJE)、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ZJUI)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以及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ZIBS)。開設了生物醫學、生物信息學、電氣工程、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等本科專業,舉辦了國內首個中國學碩士留學生培養項目,成立了長三角國際研究生院和國際聯合創新中心。浙大本部11個國際研究機構落戶海寧,還有7個省部級國際聯合實驗室(基地)。

  小班化授課、全英文教學,用大量的時間閱讀和討論。鼓勵質疑和挑戰,課堂上老師被學生問住都不算啥稀罕事兒。多元化國際化的師資隊伍來自合作高校和浙江大學本部,同時學院面向全球聘請學術大師、青年人才或外籍資深教授。中外雙方共派人員組成管理團隊,共同制訂并實施師資招聘、國際生招生和課程計劃,建立融合中西方優勢的培養模式。

  在交流互鑒中融合、提升,面向全球招生,開創“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新范式。學院作為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結構,堅持“以我為主”,扎根中國大地辦學。合作學校愛丁堡大學、伊利諾伊大學的例行學術評估中,也均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具有典型示范性。

  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學術研究人才。在這種開放的模式中,一些學術潛質優秀的孩子很快就嶄露頭角。2017級生物醫學專業的羅凱聞從大一上半學期便開始往返科研實驗室,暑假也基本待在實驗室里,每天堅持13小時學習。2019年,他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為期73天的暑期研學,和導師、團隊一起在世界頂尖期刊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論文。如今他已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既有專業水準的國際教師,也有與國際接軌的教學方式,既保證了中國文化教育,又開展全英文授課,讓學生成為國際化人才。”羅凱聞說。

  剛剛畢業的2022屆本科生中,222名中國籍畢業生深造率為91.1%,其中全球排名前十高校錄取人數占比達到54.1%。

  “立足中國本土,開展跨國別、跨文化的合作與交流,學生將有更多機會提升研究和創新能力,成為引領未來的創新型人才,服務經濟社會,迎應全球挑戰。”浙江大學副校長、國際聯合學院黨委書記何蓮珍說。

  觀察、了解、融入中國發展

  “漠河北極村一位餐館女老板,她的中國夢是幫助老年人改善生活質量,減輕年輕一代人的負擔;廣西陽朔的一位工人,他夢想小康和富足的物質生活;長春大學一位計算機系的學生,他的中國夢則是實現個人理想,為社會做貢獻……”這些記錄來源于德國留學生岳凱涵的畢業論文——《老百姓的中國夢》。

  2016年,岳凱涵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中國學專業讀研期間,騎行5800公里穿越中國。從黑龍江漠河北極村,一直到海南三亞,歷經近100天。畢業論文的素材正來源于這次旅行。

  “在德國,許多人想去西方國家,很少有人想去亞洲。”最初來中國,對于他來說,就是個很純粹的想法,“我覺得歐洲人對亞洲、對中國并不了解,我想去看看。”

  中國學的課堂,不局限于老師授課的傳統教學方式,也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調研和社會實踐。每門課程在課堂授課的基礎上,都會設置田野調查,去相關實踐現場訪問。在中西融合的教學環境與文化氛圍中,岳凱涵學習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和時政。

  目前有來自73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在浙大國際聯合學院學習,不乏來自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的學生。他們以海寧為起點,了解并逐漸融入中國。2018年中秋節,來自意大利、德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瑞士、捷克、菲律賓、烏茲別克斯坦8個國家的20名留學生與海寧11戶家庭結對開展Homestay(寄宿家庭)活動,一起去丁橋梁家墩觀賞錢江潮,走進海寧普通市民家庭共進中秋晚餐、賞月話團圓,零距離感受中國傳統節日魅力。

  “我在瑞士學習歷史,現在我來到中國親身體驗、感受中國文化。春節的時候,我去了中國朋友家過年。”來自瑞士的留學生Zdenek Balas說。

  2019年,一名意大利留學生參加了海寧培智學校活動,親眼看到了海寧對殘疾人教育的重視,感觸很深,專門發表文章,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美好。

  學院自2019年建立中國傳統文化國際推廣思政教育基地,持續開展面向中外師生的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推廣工作,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兩年多來,“傳統文化進校區”系列、龍舟賽、國際美食節等文化推廣品牌已初具影響力。

  學術搭橋,讓更多來自全球的青年學生認識中國,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和生活。“海寧是浙大國際聯合學院的,浙大國際聯合學院也是海寧的。學校范圍不是圍墻內的1000多畝,而是整個海寧700多平方公里。”當地干部“毫不見外”地形容海寧與浙大的密切關系。

  校城攜手,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海寧市發改局負責人介紹,海寧針對浙大出臺優秀留學生資助計劃,每年都為留學生融入海寧社區生活制定專門的工作方案,涉及全市各部門。一些外國留學生看到了中國發展給個人帶來的諸多機會,畢業之后選擇在海寧就業。

  海寧出臺了一系列面向全球招引人才的政策,不遺余力打造“長三角國際化品質潮城”,以真情實意、真金白銀讓“遠方的客人留下來”。如今,走在海寧街頭,隨時有可能邂逅一位重要的國際學術大咖,這在這座縣城的歷史上前所未有。

  “浙江大學和愛丁堡大學這兩所世界一流大學的聲譽以及中國對研究的大力投資吸引了我。我本身對這種國際聯合辦學的嘗試非常感興趣,可以結合東西方的優勢給世界帶來一些全新的想法。”生物醫學學者Mikael。Bjorklund于2018年夏天從英國來到海寧任教,他說,這里在很多方面都讓人倍感親切,作為在蘇格蘭生活了近10年的人,海寧校區的國際化氛圍以及和國際學術界良好的互動令他感覺舒適。

  從體量上說,縣城和大學很適宜,高大上的“學術氣”和基層生活樸素、真實的“煙火氣”可以產生很有意思的融合。在國外,很多大學都位于“小城市”,比如牛津、劍橋、普林斯頓等。按規劃,海寧將構建一批世界一流高校參與的科教產融合基地、創辦世界名校峰會等。

  “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是海寧的一張金名片,很多優秀項目、人才因此來到這里,融入本地發展,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同時成為展示中國之美的一扇窗口。”海寧市委書記曹國良說,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不僅是產業,大學的發展必將潛移默化地帶動城市的氣質提升。

  從物理效應走向化學效應

  在浙大入駐之前,海寧也很有名。不過,人們更熟悉的是皮革城。這里并不出產皮毛,卻崛起了全國最大的皮革市場,被稱為“皮革之都”。如同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很多發達縣市一樣,開拓出典型的“無中生有”致富之路。

  海寧當然不會滿足于此,物質富裕、精神富有同樣重要,“義利并舉”還要“經世致用”。這里畢竟是走出了王國維、查慎行、蔣百里、金庸、張宗祥等名家的書香之地,一直蘊含著文化和科學的強勁靈魂、實業報國的理想情懷。

  如今,心懷“國之大者”,海寧在“泛半導體”、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高科技產業的征途上揚帆啟航;浙江大學作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致力于“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名校和強市聯手,迸射出科教產融合創新的光芒。

  位于G60科創走廊重要節點上的海寧,是銜接G60科創大走廊、浙江省大灣區、杭州大都市區戰略的橋頭堡,西側與專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的杭州臨平、錢塘新區接壤,北側有上海產業經濟重要“飛地”,于2009年啟動的漕河涇海寧分區坐落于此,這是滬浙兩地首家跨省合作園區。

  深耕半導體設備、核心零部件等領域,帶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海寧已形成多個“全國第一”“唯一”:生產規模全國第一的精密金屬掩模板,國內唯一的靜電吸盤產品,還有國內首臺出口到美國的轉塔測試分選一體機等。

  “海寧創新的特點,要充分利用國際校區的‘虹吸效應’,匯集全球頂尖人才,走國際化道路,建設成為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布局。”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說。

  高端產業需要高端人才。海寧提出,到“十四五”末,要引育集聚1000名左右博士(后),博士后工作站達25家以上。

  浙大和海寧共建長三角未來技術研究院(鵑湖實驗室)、國際醫學中心等;浙江信測通信借力于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李爾平教授團隊,開展5G場景電磁輻射監測系統產學研項目,提升了產品關鍵性能,市場占有率從40%提高到70%。海寧鵑湖科技城管委會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簽約共建半導體晶體材料與設備技術研究院,重點開展微電子半導體晶體材料的生長和設備研發,為高科技微電子產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提供支撐……

  從皮革、經編、家紡“老三篇”到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與高端裝備制的“新三篇”,如今再到“泛半導體”、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戰略三篇”,海寧以國際化品質城市的新定位,面向未來謀篇布局。“海寧要形成‘142’先進制造業集群。時尚產業達到1000億規模,泛半導體、高端裝備、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分別達到500億,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產業分別達到100億。”曹國良說。

  “我們期待浙大在海寧的發展形成‘榕樹模式’,不僅落地生根,還要形成創新生態和森林。”浙大國際聯合學院院長歐陽宏偉說。

  一座曾經缺少科教資源的浙北小城借勢起飛,對于浙江邁向高質量發展、落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戰略價值,也為區域發展開拓了新路。2019年,浙大國際聯合學院、漕河涇海寧分區寫入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海寧全域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南向拓展帶。2022年5月,“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正式啟動建設,重點打造“一校、一城、一廊”——浙大國際聯合學院、鵑湖國際科技城、杭海城際科創走廊,計劃到2025年初步成型,成為杭州灣重要創新策源地,開啟以大學國際化推動城市國際化的發展新篇章。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說,下一階段,將以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建設為牽引,加快人才匯聚,整合學科力量,聚焦關鍵技術突破,打造科創特色平臺,彰顯文化底蘊,建設“在地國際化”教育、高能級科技創新、科教產聯合發展和校城融合的樣板。

  立足海寧鵑湖畔的浙大國際校區,北望上海,G60科創走廊蜿蜒而至,南瞰杭州,錢塘區先進制造業基地和下沙大學城一片熱火朝天,在這座城市或者說大學城,科研、教育和區域發展之間的融合,正從物理效應走向化學效應,創新創業的激情和靈感,如同海寧鹽官漲落千年的錢江大潮般奔競不息。

責任編輯:韓冰玉

浙江嘉興:江南水鄉打造特色文旅典范
浙江嘉興:江南水鄉打造特色文旅典范
江南水鄉的“魚文化節”
江南水鄉的“魚文化節”
千年龍泉青瓷迎來新發展
千年龍泉青瓷迎來新發展
“互聯網之光”成果點亮科技生活
“互聯網之光”成果點亮科技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