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在文化,其中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新华网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乡味》,记录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鲜活故事,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杭州7月18日电 蝤蛑( yóu móu ),是浙江温州对青蟹的俗称。东海之滨的温州乐清市,土壤以潮土、滨海盐土为主,适宜蝤蛑生长。得益于这样的“天时”“地利”,以及乐清市翁垟街道深耕特色农业、打造生态水产养殖模式的“人和”,美味的“翁垟蝤蛑”不仅走上了全国的餐桌,还拓宽了渔业致富路。
守护鲜美家乡味
天蒙蒙亮,王蒙撑着小舟划入翁垟街道九房片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稍一拽动网笼,塘中水花四溅,成人手掌般大小的蝤蛑在笼中穿行。
“我的父辈和祖辈都是蝤蛑养殖户。”王蒙边说边俯身捞起塘里长长的起笼网,几只生猛的蝤蛑已挥舞着钳子“跳”入船舱。
养殖户王蒙展示自己养殖的“翁垟蝤蛑”。新华网发 黄瀚 摄
放眼望去,王蒙身后一个个标准化养殖池“一字”排开,池埂整齐、深度适宜、灌溉配套。为改变以往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的情况,翁垟街道将九房片近千亩滩涂统一流转,建成成片标准化蟹塘,启动规模化养殖。在这里,蟹宝宝们喝着直引的“纯净水”,住着标准化“大房子”,个头噌噌往上蹿。
回到岸边,等候的养殖户南存丰接过王蒙手中的篮筐,再次对蝤蛑进行“体检”。“体检”合格的蝤蛑会被戴上溯源码钳环,再装入贴有“翁垟蝤蛑”标识的竹篮中 ,等待上市。竹篮尚未封好,便有守在塘旁的老客户争相购买。
“时下,蝤蛑渐肥,订单也越来越多。”南存丰说,尽管每日上岸的蝤蛑供不应求,但他对蝤蛑的品质依旧把关严苛。“我们在起笼时会初步检查蝤蛑的肥度,到岸上再精选一遍,确保售出的蝤蛑味道美、活力足。”
“作为靠海而生的人,蝤蛑是我们重要的家乡味。”王蒙和南存丰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的年轻人回到翁垟从事蝤蛑养殖,越来越多养殖户合力守护“翁垟蝤蛑”品牌,并在网络助力下推广鲜美家乡味。
翁垟蝤蛑。 新华网发 乐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养出共富好味道
“乐清海岸线占温州海岸线的1/3以上,拥有广阔的滩涂资源。其中,翁垟街道地处乐清湾海积平原上,六百多年泥涂沉积的丰富微量元素,蕴藏了翁垟蝤蛑鲜美的独特密码。”说起蝤蛑,翁垟街道九房社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陈朝腾如数家珍。
2020年,陈朝腾在外经商多年,最怀念的就是家乡味道。
回乡后,他发现家乡的养殖户年龄普遍偏大,蝤蛑养殖整体呈低、小、散状况,没有形成产业。“我担心这些养殖户退休后,再无人接手蝤蛑养殖,令这一味‘ 乡愁 ’消失。”陈朝腾深知,要振兴家乡农特产业,必须深耕品质和提升品牌。
蝤蛑起笼入“舱”。新华网发 黄瀚 摄
经过多地考察和专家指导,陈朝腾说服有30多年滩涂养殖经历的岳父南存丰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实行生态化仿野生养殖,并于2021年5月成立了乐清市海岸蝤蠓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海岸滩涂”商标。
蝤蛑生性好斗,仿野生养殖就意味着要用充足高质的贝类喂养,并提供“容积率”更大的生存环境,这也增加了养殖户的成本和风险。起初周边养殖户并不看好“生态化仿野生养殖”的做法,认为陈朝腾太过理想化。
“体检”合格后的蝤蛑装入精美竹篮。新华网发 黄瀚 摄
为了降低仿野生养殖成本,陈朝腾四处奔波研究,采购了优质蝤蛑苗,同时推出“蟹贝同养”模式,采购蛏子等贝类幼苗同蝤蛑幼苗同养,既打造了蝤蛑仿野生养殖的同养模式,又一定程度降低了食物成本,一举多得。
如今,翁垟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亩产蝤蛑由之前的20公斤增长到了40公斤,单价由每公斤280元增长到了360元。收益是最好的说服力。看着生态养殖模式带来利好,原来持怀疑态度的近30户养殖户纷纷加入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年产值达1200万元。
据了解,翁垟街道现有蝤蛑养殖池311个,面积约8000亩。近年来,翁垟街道通过生态浮床技术、红树林湿地技术、生物膜载体技术等手段,改善养殖环境,形成了公园式生态养殖基地。借此东风,翁垟街道还计划依托生态养殖基地打造研学基地,建立养殖、销售、体验、休闲观光、住宿为一体的产业链。
翁垟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新华网发 黄瀚 摄
“当前,我们正围绕‘翁垟蝤蛑’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强化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授权使用,深化质量标准、专家支持、科技应用、市场运营等品牌规范管理,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乐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乐清将进一步依托项目建设和运行载体,促进蝤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统筹:胡炎桢
采写:朱建波 孔丽琴
视频:陈瑶璐
设计:汪菁璐
核校:陈青
鸣谢:乐清市委宣传部